|
作者:-苹果-
37年来,在地处鄂、渝、陕交界处的鸡心岭上,他坚守深山,爱生如子,启蒙心智,为山村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。他,就是竹溪县国营源茂林场菜籽坝教学点教师——靳义银。
37年间 送走400多个孩子
5月26日,笔者来到竹溪县国营源茂林场菜籽坝教学点,正赶上学校升国旗,学生们按高矮顺序安静地站在操场上,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吹奏笛子,悠扬的笛声中,孩子们对着阳光下的国旗举手敬礼。
这位老人就是菜籽坝教学点惟一的教师靳义银。1977年,高中毕业一年后,靳义银就来到菜籽坝教学点执教,1985年,通过考试,他成为一名公办教师。
“同学们,现在气温升高了,节假日和放学后千万不要到河塘堰渠玩耍,一定要注意安全……”升起国旗后,靳义银嘱咐孩子们要注意安全。
美术课上,靳义银让学生们在形状各异的石头上作画,有了颜色、图案,石头变得生动起来,对这些作品,他风趣生动地一一点评,诙谐的语言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。
菜籽坝教学点地处偏僻,信息闭塞,外出交流、学习的机会少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,靳义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,根据学生的特点,他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: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制作教具,把课堂搬到操场、田间地头。一片树叶、一朵小花、一只蝴蝶在他手上都能成为教学的素材。
“靳老师讲课,方法灵活,我们都很喜欢。音乐课,他教我们用竹笛吹悠扬的旋律;数学课,他用生活中常见的萝卜、土豆制成的教具,帮我们直观地理解知识点;最有趣地是语文课,他抑扬顿挫的朗读声,吸引我们常偷偷地模仿。”曾在菜籽坝上过学、如今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的向红梅回忆说。
这样的上课方式,靳义银坚持了37年。37年来,从深山里走出的400多个孩子中,有11个考上了理想的大学。
倾情关爱 既当老师又当爹妈
目前,菜籽坝教学点有12个孩子,8个读学前班,4个读一年级。12个孩子中有10个孩子是留守儿童。国家要求给学生配发营养餐后,靳义银每到周末都要骑摩托车到35公里外的桃源乡中心学校托运面包、牛奶等食品。
每天中午,靳义银要先给孩子们分发营养餐;天凉了,他要把牛奶加热后再分给孩子们;遇到恶劣天气,他要骑摩车把孩子们送回家……
熟悉靳义银的人都说,他对学生有特殊的感情。5岁的李浩 (化名),父母离异,平时沉默寡言、性格非常内向。为了让李浩开朗起来,靳义银鼓励他多和其他孩子交流,让别的孩子积极主动和李浩做朋友,在靳义银的努力下,现在李浩变得活泼开朗多了。
一年级学生刘玉,父母外出打工,照顾她的任务就落在了70多岁的奶奶身上。奶奶身体不好,做不了饭,从上学起,刘玉长期吃不上早饭,经常饿着肚子上学。靳义银知道后,就让刘玉每天来学校和自己一起吃早餐。
学生张成功体弱多病。有一次,他在课堂上突然晕倒在地,靳义银立即骑摩车把他送到临近的陕西省镇坪县医院抢救。因抢救及时,张成功的病情得到控制。听到医生说他的病以后还会复发,靳义银就自掏腰包买好备用药。担心张成功的病情,周末靳义银总要带上营养品来到张成功家中,鼓励他多运动,增强体质。
独自坚守 学校就是他的家
几年前,靳义银全家迁往襄阳市谷城县居住,老伴儿在家照顾孙女上学。他坚守在鄂西北大山照顾学生们,每年寒暑假安顿好学生后他才有时间回家看看。
37年来,靳义银把学校当家。每天放学后,批改完作业、备完课,靳义银都要到学生家中走访,指导他们做好作业,带他们做游戏,给他们讲故事……
靳义银说: “在给孩子们传授知识的同时,他们也给我带来了快乐,能跟孩子们在一起,是我最大的幸福!”
学校经费不足,靳义银便在学校附近租种的地里种上蔬菜,在学校养鸡。每隔两个星期,他都要杀一只鸡,来改善孩子们的伙食。
“山里孩子走出大山不易,而有了靳义银这样的老师,孩子们就有了更多走出大山的机会。”当地的村民们说。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yzci.com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145075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