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作者:凡人的菜园
[ 本帖最后由 凡人的菜园 于 2018-4-18 22:29 编辑 ]\n\n
好氧堆肥与厌氧堆肥的区别适应堆肥选择方法 作者:凡人
生物肥通常用堆肥法制造,好氧堆肥与厌氧发酵都是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有机物的过程。
下面我将从原理、工艺流程、发酵阶段、影响因素等方面详细说明,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。
相同点:都是微生物作用下的有机物降解过程,需要微生物培养的条件,包括营养元素合理分配、温度、pH等;降解有机污染物,杀灭病原体,提高N、P的比例,使生肥变成植物更易于吸收的熟肥。
不同点:原理不同。主要是对氧气的需求分别,好氧堆肥发酵靠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活动,需要通不断的透气。反之厌氧是隔离空气,靠不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活动,俗称沤肥。
好氧堆肥:好氧堆肥是在有氧条件下,好氧菌对物料进行吸收、氧化、分解。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,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物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,同时释放出可供微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能量,而另一部分有机物则被合成新的细胞质,使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,产生出更多生物体的过程。好氧堆肥又叫耗氧堆肥。
厌氧堆肥:厌氧堆肥是在无氧条件下借助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来进行的,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稳定化,同时伴有甲烷和CO2产生。这个过程还会产生硫化氢--臭鸡蛋味,为什么发酵鱼肠或者其它东西的时候会有气体或者臭味的原因,硫化物的浓度会影响甲烷细菌的活性,所以要常透气以便放出气体
原料的预处理:包括分选、破碎以及含水率及碳氮比的调整。首先破碎为粒或粉状,然后选择堆肥原料进行配料,以便调整水分和碳氮比。例如使用植物秸秆与粪便之比为7:4混合,也可以用植物纤维质类与高蛋白质(豆类、肉类)之比为7:3进行混合,再添加菌种混合,拌水后堆肥,好氧发酵物料含水量以握紧后不滴水为准,含水不要过多,厌氧发酵物料含水量以握紧后至少要滴水为准,水多更好。如果不进行水分调节就会因通气不良而出现堆肥温度上升慢、臭气产生量大,并且搬运搅拌也不方便等。
微生物的添加:在堆肥中额外加入微生物,可以加速物质的快速分解和腐熟,大大提高生产效益。为了发酵成功,大家发酵液体形态的肥料的时候可以适当添加红糖+EM菌种或者酵母。但如果堆肥所需的条件达不到,加再多的微生物也会起不到发酵效果。
可以用水、红糖、EM菌种或者酵母配置菌种液。
自己扩配好氧菌种:水、红糖、酵母、配置后,打氧泵充气24小时,这个就是好氧菌种,直接用这个液体做好氧发酵堆肥。
好氧发酵堆肥过程
好氧堆肥一次发酵:大都采用一次发酵方式,虽然周期长但简单实用。一次发酵是好氧堆肥的中温与高温两个阶段的微生物代谢过程,具体从发酵开始,经中温、高温后,温度开始下降的整个过程,高温阶段持续时间较长。这个时期保温、透气非常重要,微生物活动需要氧气,透气才能升温,透气过程又散失掉部分热量,需要依据状态进行翻堆透气,但每天至少2次以上。保温措施要好,不然就加温辅助。如果是炎热的夏季,可以减低保温条件。这一阶段至少应保持10天以上。一般情况下,该阶段牛粪为4~5周、猪粪3~4周、鸡粪2~3周左右。
好氧堆肥二次发酵:是对发酵熟化后的进行再次堆肥处理,进一步堆肥发酵去除堆肥中难以发酵没有腐熟过程,经堆肥处理后得到的精制堆肥。要求发酵条件不是严格,只要有防雨、通风措施即可。通常,纯畜禽粪便堆肥二次发酵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,添加等秸秆类材料时二次发酵在2~3个月左右,而添加木质材料如锯末、树皮等情况下二次发酵需要在那6个月以上的时间。
贮存阶段:贮存是指堆肥堆存管理,一般可直接暴露存放,也可装袋存放。但贮存时要注意保持干燥通风,防止闭气受潮。
厌氧发酵堆肥过程
厌氧发酵堆肥的三个阶段:期间温度在35—40℃为宜,保温措施搞得好,发酵时间就会减少。如果选择在炎热的夏季,不但可以减低保温条件。发酵时间也会缩短很多。
第一阶段为水解发酵阶段,是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和发酵,将大分子物质破链形成小分子物质如:单糖、氨基酸等为后一阶段做准备。
第二阶段为产氢、产乙酸阶段,该阶段是在产酸菌如胶醋酸菌、部分梭状芽孢杆菌等的作用下分解上一阶段产生的小分子物质,生成乙酸和氢。这一阶段产酸速率很快,致使料液pH值迅速下降,使料液具有腐烂气味。
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,有机酸和溶解性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、胺、碳酸盐和二氧化碳、甲烷、氮气、氢气等。甲烷菌将乙酸分解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,利用氢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烷,在此阶段pH值上升。
只有完成这三个阶段后,发酵腐熟才算完成。
厌氧发酵后期处理: 由于厌氧发酵后的产物呈液体状,有时仍含少量病原菌和散发臭气,所以要继续储存一段时间消化病原菌和分解臭气。大约经过一个夏季或一年后。
水的作用有:一是溶解有机物,参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,二是调节堆肥温度,温度过高时通过水分的蒸发,带走一部分热量。
所以,无论是好氧堆肥还是厌氧发酵,他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,也有各自的优缺点,所以怎么选择,最好多方面考虑,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发酵方式。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yzci.com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203815 |
|